“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”。为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构课能力,充分推进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实,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。2022年11月22日上午,安家中心小学语文组齐聚录播教室,开展了第十三周教学研讨活动。
第一节课是由杨文婷老师所执教的《小书包》。杨老师围绕“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”任务群展开,以任务为驱动,以活动为引领,从生字到词语到拓展运用,层层递进,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,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,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。
第二节课,沈倩云老师带着三(8)班的孩子一起领略了《大自然的声音》。导入环节沈老师播放一首美妙动听的森林乐曲,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带入了课堂,为学生学习课文创设了情境,同时顺势引出课题。接着沈老师在引导学生总结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后,围绕“风,是大自然的音乐家”,重点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。在情境中感知,孩子们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,与文本产生了共鸣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短暂休整后,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、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研究员——薛辉校长基于两节课例对我们进行指导。首先,薛校长高度肯定了两位上课老师的专业素养,并表示安小教师敢于贴合新课标进行情境化设计,大胆推进课堂实践教学,浓厚的教研氛围令人欣喜。
对于《小书包》的课堂教学,薛校长指出:开课之前的谜语环节一定是要有意义联结的,不仅要导入课文,更要扎实落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;结构化的识字环节不仅要联系生活情境,更要将拼音与实物对照:收拾书包的环节可以真实地在课堂中呈现。
《大自然的声音》一课的设计,薛校认为要扣紧单元语文要素。从关键句“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。”出发,反复带着学生品读文本中的“美妙”。在教学“风是音乐家”这个环节时,要搭建语言范式,着眼语言的生长点。“不一样的树叶,有不一样的声音;不一样的季节,有不一样的音乐。”在不同形式的读中,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,最后借语言规律,抓住这些关键词,展开想象,借助画面,引导学生背诵,积累语言,使学生体验感知、触摸、体验、内化、转换的动态性语言体验过程。
高山仰止,方知才疏,三人同行,觉左右为师。在研习新课标的道路上,安小语文教师一路采撷,一路生长。
(安家中心小学供稿 撰稿:胡皓威 摄影:洪磊 编辑:阮林玉 审核:李倩云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