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文列表
《人是任何学习的》读后感
发布时间:2018-12-18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黄亚芬

《人是如何学习的》读后感

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    黄亚芬

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儿童。针对自己的职业特点,在阅读《人是如何学习的》这一本书时我选择了“儿童是怎样学习的”这一章节作为精读章节。

在本章节中我了解到“儿童早期对知觉和物质世界的理解是始于跳跃式的学习过程,它使学习成为可能,但人们必须注意到早期知识会妨碍后期的学习方法。”

学习是什么?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解释,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。我的理解是学习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,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。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,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。

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,学生要做到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和运用,要学会理解性学习,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。所谓的主动学习就是“我们还没想教,我们的学生已经会了。”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想要达到的一个理想型教学境界。但是没想教不等于不教。新课标提出了,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。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要把学生放在首位,指导学生去有方法的学习。而所谓有方法的学习,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,而是我们找到了更好的方法,指导学生去重新构建已有的知识。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,无疑要在课堂中指导我们的学生充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,去学会探究,学会做一个成长型的学习者。

如在教学“小数混合运算”时,由于学生已学整数混合运算等知识。因此,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,想一想。(1)能不能把小数混合运算转化成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进行计算。(2)怎样确定它的运算顺序。通过这样的教学,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使他们善于思考,勇于探索,学会迁移,能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,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探究学习,这样建构的知识是深刻的,能长期影响学生。

除了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,做成长型学习者外,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可以不用直接告诉学生答案,教师应该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,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,梳理知识并重新建立新的概念和认识,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
如我在教学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”时,我要求学生用土豆或萝卜“切”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。通过动手“切”,“拼”、“量”,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,并深刻认识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。又如我在教学“认识平面图形”,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,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观察、操作,让学生动手动脑,看一看,摸一摸,想一想,并且让学生实验:怎样将面从体中分离出来。让学生在动中促思,玩中长知,乐中成才,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。又如教学“三角形的认识”时,我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模型、一个四边形模型, 先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,然后请两位学生轻轻拉这两个模型。通过实践,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。这样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动手操作,对数学对象获取了一定的感性认识。 

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,有很多特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。就如书中所讲,我们首先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。“儿童是无知,但并不愚;儿童缺乏知识,但他们具有利用理解的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;儿童是问题的解决者,因好奇产生疑惑和问题;儿童试图解决面临的问题,也寻求新的挑战。他们坚持不懈,因为成功和理解是自我激励的;儿童很早就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——元认知;儿童天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加以引导。”这些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重视。

不管是什么教学,都必须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,在体验和探究中建构新的知识,不断的学习。这是我读完本书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感悟到的。

 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Copyright 2008-2018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