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做一个大写的教师》第二章导读
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季亚芬
我交流的内容是《做一个大写的教师》第二章第6到第10篇文章,这部分内容很多文字让我深有同感,也有一些让我豁然开朗,还有一些让我感到困惑……
《当讲则讲》一文中写道:“为人师者,当讲则讲,讲必解惑,这是教师的天职。当讲不讲,是缺位,是失责。有人主张语文教学中有“三个不讲”:学生已经懂的不讲,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,讲了学生也不懂得暂时不讲。在学生处于读而不解、解而不透的“愤悱”状态,教师就应当不失时机地讲,名正言顺地讲。”可见,“讲”与“不讲”的关键在于学情。
文中又写道:“当讲不讲的难言之隐是讲不出货真价实的东西。对于文本解读,我们始终不深不透,你想得到的学生也知道,学生不懂得你也说不清楚,就连很多教学参考用书也是如此。“写了什么?怎么写的?为什么这么写?”这是文本解读必须解答的三个问题,也是教师“讲”的要义所在,而其中“怎么写的?为什么这么写?”这些关于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,往往让我们无从研判,更无从讲起。”这段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。
确实,教师须讲出“人人心中有,个个口中无”的东西,讲到点子上,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,甚至如沐春风的感觉。这样的讲,实在是一种教育的智慧,是一种教育的艺术。而这,来源于教师丰厚的学识,来源于教师鲜活的思想,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。
《“有效课堂”的有限思考》一文中说:“学校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,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,自然成为中心中的中心,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。然而,实际的情形是,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所用的时间却相当可怜。教师真正忙碌的不是课堂教学及研究这项“中心工作”,而是其他事务。”这段话不是本文的重点,却是我的真实写照,我就借此来倒倒自己的苦水吧。就我来说,平时作文的大山已经让我够忙碌、够痛苦了。如果再来个软木板布置、家长会、导读、上研讨课。我就如临大敌,夜难安寝,疲于应对了。而对于课堂教学这项“中心工作”,常常是匆匆浏览一下课件就走进教室。这样的教学有效性当然是我自己都很不满意的。细细想来,主要还是自己缺少智慧,能力不够的原因。
作者还指出,所谓有效,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,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。“以学定教”,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,才是衡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。
名师的课需要观摩和学习,然而最要紧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课堂,教师更需要基于“问题课堂”的专家诊疗。教师呈现原生态的课堂,暴露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,通过集体讨论、专家诊断,找到问题的症结,此时再对症下药,教师就能在对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窍门了。
《语文教学中的“五重”与“五轻”》一文中作者首先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“重技术磨练,轻思想生成” 。“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研究,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,常常停留于对教学环节、教学设计等教学现象的探讨,而缺乏对教学现象作深入的剖析、更理性的思辨,看不到内隐的教学理念、教学思想。教学技术、技能,只有在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,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,才能显示教学的卓越的效果。所以,我们在着力磨练自己语文教学技能的同时,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,产生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。”
作者还指出语文教学“重能力训练,轻情意熏陶”。“从心底里拒绝语文学习,是很多学生学不好语文的根源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,可能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度重视语文方法、能力的训练。而对于课文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,我们往往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体验、体味,常常借用几个词语,贴上一个诸如“无私奉献、舍己为人”之类的标签就草草收场。”
同时作者又在“重理性感悟,轻个性感悟”中指出:“汉语言本身就有意合、模糊的特点,我们就应该顺应着这一特点,在教学中无须控制学生的感悟或思维过程,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感悟、自觉思维的过程中来。说实在话,对以上的两点我很有点困惑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我要求学生在谈感悟的时候,不仅要找到关键词,还要能阐述理由,说得有理有据。有些养成习惯的学生所有的交流都试图说理由,然而又说不清。这就导致课堂推进很慢。还有一些孩子因为不会说理由就干脆不举手发言。如今关照作者的观点,我的做法似乎没犯 “贴标签”的问题,但又违背了“汉语言本身意合、模糊的特点”。真真令我不知何去何从呢。在此,还想请大家给我指点迷津。
“语文的工具性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视能力的训练,而语文的人文性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情意、充满人文的气息、充满生命的活力。”如何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,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。
《直面文本:让学生与课文“恋爱”》一文中写道:“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,应该做一个“红娘”,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,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、最有趣、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,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,从而愿意,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、开掘课文的内涵;当学生深入了解课文、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,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,解开彼此间的“别扭”,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谈下去……如此教学,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“红娘”,而不是令人讨厌的“第三者”!要做好这个“红娘”,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和课文,知道两者可以亲近的地方,知道两者可能生疏的地方,在教学中及时拉近彼此的距离,让学生能真正进入文本,与课文中的人物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精神的交流。而这样做,教师就需要对文本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,具有自己独到的发现,产生自己的思想。以鲜明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展示课文和文本的魅力,让学生“爱”上语文教材。”
《落差的教学转化》一文中写道:“把自己当成学生,像孩子那样去想,也许可以触摸到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那些沟沟坎坎。从孩子的视角去阅读文章,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,所教的或许正是孩子想学的。”
“课堂上要听到每一个学生发出的声音,哪怕是很微弱的,哪怕是幼稚的,哪怕是错误的。这种不同的声音足以让人产生新的思考,也足以体现教学民主。何况,一个意外的不同声音,往往会产生连锁效应,让集体思维向纵深发展,获得意向不到的学习结果。”
“无论教师怎么努力,教与学的落差无法从根本上消除,而只能尽可能地缩小。教学的意义在于基于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,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,促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。”
学习了《做一个大写的教师》这本书,我想我要做得还有很多很多。最后,我就用这本书中的两句话自勉吧: 1、一个好老师的心,一定是柔软的,也一定是善良的。2、不读书,不思考,你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,到时候只能人云亦云,重复别人说过无数次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