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浮生六记》读后感
这本书不厚,也早就知道,就是没有看过。直到儿子上了初一,看到他教材上的一个选段,写的真是好,特别是把一癞蛤蟆鞭数数十,驱之别院;把蚊子当青鹤,青云上碧霄……感觉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,很是喜欢,也是巧了,正好一童年玩伴,说借书我看,其中就有这本书,于是利用假期,断断续续看完了,泪满衣襟。
像不会发光的水晶,只见明莹一如玻璃,只见精微,却怎么也不见如何制作的精微。读《浮生六记》,感受其如水晶一般的纯净,荡涤人的内心。 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”这是李白的诗《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》的一句,即为“浮生”二字的出处。本书一开篇即描绘了这般浮生若梦之感,因而提出“苟不记笔墨,未免有辜彼苍之厚”。因为是事后所记,书里常常在记事的时候暗示未来的悲伤命运,比如“不知夭寿之机此以伏矣”,“今即得有境地,而知己沦亡,可胜浩叹”。书分为六个部分,分别是闺房记乐、闲情记趣、坎坷记愁、浪游记快(另外两记已遗失),似乎除了坎坷记愁外,其余皆是赏心乐事,然而不管怎么读,再快乐的时候都弥漫在一股模糊不分明的忧愁里,就连我读到芸藏粥给沈复吃而闹一甜蜜的笑话,都让我感觉一抹那抹不去的淡淡的忧伤。
沈复是一个很下层的文人,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,曾以卖画维持生计,又加上种种家庭的原因常处于漂泊浪迹之中,可以说生活在最底层与下层间徘徊,但他却是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息,一种干净的文人气息,顶真却不迂腐,豁达又不拘泥,他的字里行间更没有因为种种曲折而毫无节制地宣泄哀怨,反而有一种深沉的乐观,并且用行动去制造快乐,营造自得其乐之氛围。一个如此起起落落,奔波不息的人,在回首往事之时,却能淡化苦楚,渐平温境,是何等境界!坎坷记愁中尤能一窥。其中写到沈复独自一人前往江阴寻找自己的姐夫范惠:“夜至江阴江口,春寒彻骨,沽酒御寒,囊为之罄。踌躇中夜,拟以衬衣质钱而渡。十九日,北风更烈,雪势犹浓,不禁惨然泪落。”饥寒交迫,人生窘迫和惨淡,再想之,这是个放债收债之人,却遇此境,想他当时倾囊资助,现如今自己落魄之状,也几乎无更甚者了,为他担心凄伤之时,却又善人遇善,自己曾帮助过的曹姓老人,沈复叹道:绝处逢生,亦可谓吉人天相矣。在悲苦之中心中仍有温暖存在,这是沈复的乐观,无怪乎他的文字真纯率真,清新温情,独抒性灵,否则诉苦我必读不下去。但我不免又想,对沈复而言,是一种自我安慰,于我而言,不是迷信,只是相信:为善为事,终复心平。
很多名家评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。大家似乎都对芸娘充满喜爱和同情,我想说芸的存在,正是严复存在的价值,芸是一个值得爱的女人,更是一个懂爱的女人,民族优秀的美德,她都具备,关键她是一个有情趣的女人,做女人,做到有情趣,现在叫情调,那她必会是可爱的。俩小无猜,也可谓青梅竹马,明快轻松,芸娘女扮男装同沈复混入水仙庙,故意拍了身旁少妇的肩膀,被当做狂徒,原文说:芸见势恶,即脱帽翘足示之曰:“我亦女子耳”。结果对方转怒为欢,还让芸娘留下来一起吃茶点,芸娘不同于寻常闺中女子的可爱活泼在此处尽现。沈复经历了漂泊困苦的人生之旅,对于芸的消散,我不想多说,作为读者,伤感至此,可见对沈复创痕之深。浪游记快中没有写到芸娘,却让人联想到闺房记乐中沈复对陈芸讲,“惜卿雌而伏,苟能化女为男,相与访名山,搜胜迹,遨游天下,不亦快哉”,芸走的匆匆,少有的几次出游却是让我记忆不散,扫墓拾石,何时院担伙观菜花,此乐,非经事之人莫能解,后沈复只能独自游玩飘荡,思而不可得,孤寂之余,想留此文,念必缘由之也,读之复思已,一声长叹,读复似已啊。
《浮生六记》于我很是亲切,他走过的山山水水,沟沟河江,就在我的身边,我的生活有很多居然如此的和这位百多年前的人相似,一样的平民百姓,身边的人事也简直和我的邻居一模一样,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是有最喜欢阅读的本意吧,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,物欲人匆,《浮生六记》像是一种温和的微风,把我再次吹归田野,从浓浓的稻花香中,听闻蛙鸣,我们不可能回到《浮生六记》那样的岁月中了,但我兴许还可以有一点我的小梦想:在清秋夜雨,灯影映窗,音乐轻奏,随一小书,随人之乐而乐,同人之喜而喜,在音乐中感觉人世间的浮浮生生,深慰自己的平静安稳……
顺便一说,读此书,语文长进不少,但还是记不住,因为当时手边一本词典,一位度娘,解决我的诸多不懂,可时至今日,基本已归度娘,回归词典,不复多存,唉,阅之晚矣……